2012年11月20日 星期二

繞一大圈不就是笨

(本篇是討論語言 不是政治) 

中央社20日發了〈經濟學人:台灣媒體誤譯報導〉這篇報導。國家元首的形象災難如果竟能、而且只能以舉國上下的英文程度被一個英國人指教而解套,那就是另一場災難了。但這位齊格勒先生懂中文或台北華語嗎?

齊格勒的簡介上說他會英語、法語、德語。雖然即使他會一些中文也不令人意外,但要是不到能精確了解我們如何使用「笨蛋」這兩個字,那他又如何能告訴我們這兩字是「嚴重誤譯」呢?

Bumbler這個名詞,以我手邊能查到的字典,不論英漢或英英,都沒有獨立詞條。大一點、專業一點的字典也許有,但不重要,因為我們不是做考據,而是要找出當它登在雜誌上時能通常能被人理解的意思。

我查到bumble這個動詞,有的把bumbler附在後面而未再解釋,當然這表示bumbler就是"bumble"的意思。而動詞bumble,有犯錯誤、弄糟、笨拙地行事、蹣跚不穩等意思。依《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第四版》解釋:「笨拙而無規則地活動;跌跌撞撞地行進」,形容詞bumbling則是「動作笨拙而無規則的;笨手笨腳的;胡亂的」。

綜合這樣的意象,做這些行為的人,用一個名詞,中文要怎麼說?犯錯者、弄糟者、笨拙者、猶豫者、跌撞者?我猜想大多數人不會這樣講,中文也沒有這些習慣用法。當你看不下去一個人老是這樣做事的時候,你會怎麼說?你會罵「笨蛋」。對了。

事實上,牛津詞典在形容詞bumbling就有一例句:「You bumbling idiot! 你這個笨蛋!」也許馬的辯護者可以說,本句翻譯中的笨蛋來自idiot一字,而非前一字。但兩字這樣連用的意義與效果是什麼,大家可以去體會。

這樣說來,台北華語的笨蛋一詞,是比英文bumbler有更廣意義的,這也許是因為我們對笨蛋的分類沒有那樣精細,但不能算錯。同時不要忘記脈絡和語境。如果今天一個人只說出“Ma the bumbler”這三字,他可以自稱他只是說馬是「行事猶豫者」。但現在有一整篇文章,讀完後要只這麼解釋,還真難,分明就是浮現出一個笨手笨腳、動輒搞砸的形象吧。但這形象也不是這篇文章創造出來的,不然為什麼很大部分的國民立即感應呢?

到頭來,所謂「嚴重的錯誤翻譯」、「不負責任地錯誤翻」,也許是發生在中譯英過程也不一定。駐英代表處也許可以說明一下,他們是用哪些英文字來向齊格勒解釋台灣輿論用的「笨蛋」一詞。●


後記:這篇文章寫完貼上臉書後,就看到中央社又發了這則〈學者:bumbler非譯笨蛋〉。這十分有趣。我的理解,當一般人說馬英九笨時,本來就不是說他智商低,這裡幹嘛拿stupid來講呢?我懷疑駐英代表處就是用stupid一字來對齊格勒解釋台灣媒體講的笨蛋,齊當然會說是翻譯錯誤了

然後受訪學者說按台語可以翻譯成「憨慢」(註:應作頇顢han-bān)。好,那台語的頇顢,國語是什麼?沒有詞?請查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,「頇顢:形容人愚笨、遲鈍、笨拙、沒有才能。例:彼个人做代誌真頇顢。Hit ê lâng tsò tāi-tsì tsin han-bān. (那個人做事情很笨拙。)」牽拖了一大圈,結果好像沒什麼不一樣。


 President Ma is not popular, while Ma the Bumbler is

1 則留言:

scott 提到...

最後照片的註解很棒啊
President Ma is not popular, while Ma the Bumbler is